吴国平:如何才能让自己在2018年高考数学中脱颖而出
2017-10-10
10月6日晚,七集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播出第二集《人民至上》。本集集中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本集出镜,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诚如陈部长所说,过去五年所推行的改革的确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对过去状况的根本性改变。从而从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回答了教育改革的初心是 “勿忘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但从微观层面,教育改革也有必须面对的“教育改革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的初心。
诚然,过去的五年,就全国层面,围绕公平和质量,无论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改革力度都是空前的,老百姓也都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然而,教育改革远未到歌功颂德之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向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更需要躬身自省、扪心自问:教育改革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正如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孩子,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难免要思考:营养不良固然不足取,然而营养过剩的肥胖儿或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孩子就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到底要带给孩子什么?
学者杨东平指出,今天,中国的教育正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所谓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可是,究竟什么教育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其实很多人并没有很清晰的答案。
对此,他曾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项目是中国和日本互派高二的学生到对方国家的普通高中学习3个月。中国的高中学生到了日本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它的普通高中只有半天开课,下午全部是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棋道、剑道、花道、跆拳道等各种各样的“道”;而且不分男女生,全部都要上家庭课。在日本高中家政课的课堂上,这几个中国男生每人为自己做了一件小棉袄,这是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列举这样的例子并不是说日本的教育比我们高明,而是带给我们启发:好的教育要贴近生活、关乎成长。其实,一个世纪之前,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并践行过“生活教育”。然而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却无法否认,今天我们国家的多数学校仍然深陷于分数至上、考试至上、知识中心、学科中心这种早已过时的陈旧模式,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
当然,好的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教育人要思考的是:面对转型期的社会需求和人民期待,教育不仅要着眼长远和未来,更要立足现在和当下,不仅在于让不同的孩子都有因“材”成“才”的机会,更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人格的健全和提升。
其实,教育改革的初心不仅要面对、回答“好教育是什么”的内容和方向问题,更要面对、回答方法和途径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改革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涉及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乃至评价模式、招考改革等深水区改革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因此,从不同层面思考教育改革的初心,既是教育人的使命和职责所在,也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既关乎国计民生,也关乎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