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017-04-07
幼儿园不许小朋友乱动乱说,这种孩子长大后会有出息吗?
前些天,在我的《父母3.0培训课程》的课堂上,有个妈妈向我诉苦,说幼儿园的阿姨已经投诉她儿子好几次了。她儿子才3岁多,刚上小班。阿姨说她儿子上课时不能把手好好放在背后,喜欢乱动乱说,影响课堂纪律。这位妈妈问我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活泼好动的儿子。
还没等我回答,课堂上几十个妈妈就已经开始“热议”了,而且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派,一派赞成幼儿园阿姨加强纪律的做法,一派则强烈反对不许小朋友“乱说乱动”的做法,而赞成的占绝大多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归纳了一下,赞成幼儿园阿姨加强纪律的理由大致是三条:
第一,不让孩子乱说乱动,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第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上课时一定要坐得住,做到注意力集中。这个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受用终身。孩子进了幼儿园,代表着孩子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习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还像在家里一样没有规矩约束,那将来上小学他就管不住自己。
第三,有利于幼儿园阿姨的教学。阿姨在讲课时要求小朋友把小手背起来,不能讲话,这既是对阿姨的尊重,也是幼儿园需要良好秩序的要求。如果让小朋友乱说乱动,那全班几十个孩子互相影响,教学活动就开展不了。
反对者的理由则很简单,那就是不让孩子乱说乱动,就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是好动和喜欢做游戏的,而2~6岁又是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说话。所以,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这是违反科学的,因而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有的妈妈甚至还引用了陶行知、陈鹤琴等人的教育理论。
妈妈们在“热议”之后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幼儿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知识?如果有必要,那小朋友就应当遵守课堂纪律,不能乱说乱动,并养成学习的习惯;如果幼儿园小朋友没有必要学习知识,那就应当鼓励小朋友在幼儿园“乱说乱动”!
我曾在《你想清楚了“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了吗》那一讲说过,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取决于父母和老师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果不弄清培养目标,那判断让孩子“乱说乱动”和不让孩子“乱说乱动”这个问题的对错就没有标准。所以,最后我反问妈妈们:“你们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有出息的人!”这一次几十个妈妈倒是异口同声。
那么,一二十年以后,当孩子进入社会进入职场时,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会“有出息”呢?或者说,那时“有出息”的标准是什么?其实,未来学家和教育学家早就告诉我们,一二十年以后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两大标准是“从事有创意的工作”和“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简言之,前者是会做事,后者是会做人。
为什么现在绝大部分人不愿从事餐厅洗碗这类的工作?一些人认为太低贱,一些人认为报酬太低。的确有人是这么考虑的,但这都不是主要原因。说这类工作低贱是没道理的,因为只有在封建社会里职业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现代商业社会只有钱多钱少之别。人们之所以不喜欢做在餐厅洗碗之类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没有什么创意,容易被别人替代,也包括被机器人替代。没有创意的工作缺乏成就感,很难体验到成功,幸福指数相对较低。因此,将来从事没有创意的工作,就是有“没有出息”的标志。要有创意,那就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要让孩子将来有丰富的想象力,那就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享受自由和快乐!
如果在幼儿园就不让孩子“乱说乱动”,那就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压抑孩子的天性,不仅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由和快乐,影响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变成一个只知道顺从和唯唯是诺的人,而且会让孩子养成以收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如果孩子养成了以收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那孩子平时就会过于关注事物的细节和局部;关注事物的细节和局部虽然有利于孩子认真学习,特别是有利于孩子做作业和考试,但孩子也会因此缺乏大局观和从长远看问题的眼光,长大以后就会容易变成一个鼠目寸光和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就打下了这样的基础,那用脚指头思考也能知道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有出息!
于是,有不少妈妈问我“那孩子的学习怎么办?”我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唯一的“工作”是玩耍,绝对不是学习什么“知识”。理由很简单,孩子在六七岁之前属于“前运算时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皮亚杰语),所以,幼儿园的孩子不适合学习“知识”。现在幼儿园孩子学习识字和算数,跟马戏团训练猴子和小狗识字算数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条件反射”而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长期这么训练,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所以,现在幼儿园以“有利于学习知识”为理由,要求孩子上课时不乱说乱动是不科学的,有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德国甚至用法律禁止学龄前孩子学习任何“知识”。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妈妈接受不了我的观点:“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不学习,那怎么能实现‘幼小衔接’?这可是我们的国情!”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把太多的“国情”当作遮羞布,所以,那天我一听到“国情”两个字心里就火了:“别跟我扯什么‘国情’!现在到处是雾霾,这也是一种‘国情’,难道你们这些做妈妈的就因为有这种‘国情’,而心安理得地放弃保护孩子健康的责任吗?如果真是那样,那你们都不配做父母!”
我强调幼儿园的孩子的任务不是“学习知识”,但这并不是说孩子在幼儿园不需要“学习”。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必须养成一些做人的良好习惯,如运动的习惯,做家务的习惯(如两三岁时开始学习倒垃圾);同时:幼儿园还要让孩子懂得一些社会性的礼仪和规矩,比如,过马路时告诉小朋友注意看红绿灯,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等等。
最后,我问妈妈们是否还记得“钱学森之问”。有几个妈妈说记得。在2005年,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对于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的大师有一半在幼儿园就被谋杀了,剩下的一半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被追杀了!
(本文为谭一平老师原创投稿)